2022年“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候选导师展示(第二期)(2022年我最感动的事手抄报图片)

少年逐风如骏奔,

心灯不灭伴春秋,

师者,

以德而耕,拾获山河。





以下是候选导师展示的第二期,分别是食品学院王凯老师、徐振林老师,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张巍老师,材料与能源




少年逐风如骏奔,
心灯不灭伴春秋,
师者,
以德而耕,拾获山河。


以下是候选导师展示的第二期,分别是食品学院王凯老师、徐振林老师,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张巍老师,材料与能源学院胡传双老师,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夏强老师、肖德琴老师,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孙道宗老师,经济管理学院齐文娥老师、杨学儒老师,公共管理学院贾海薇老师、张雯闻老师,人文与法学学院倪根金老师,外国语学院黄国文老师,艺术学院金惠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志宇老师(导师排名不分先后)。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小编先行一步!


01 食品学院王凯老师

王凯,女,2015年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果蔬精深加工、活性成分功能评价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开展淀粉、多酚、多糖、膳食纤维等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及对淀粉消化性、产品稳定性和营养性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主要参与国家荔枝龙眼产业体系加工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carbohydrate polymers、food & function等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家夏丏尊曾言:“教育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王凯老师对培养学生这项事业饱含热爱,她的育人初心在坚持学术标准与得到学生喜爱之间得到兼容。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王老师善于用真诚拨动学生心弦:她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用生活中的经历启发学生思考,将自己曾经在学习上走过的弯路也一同与学生分享,耐心引导学生解决当下遇到的难题,积极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爱党爱国,以身作则
王凯老师2015年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她选择回国,成为祖国发展和建设的参与者。在国外学习的几年使她愈加爱党爱国,她常与学生讲自己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分享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责任感。她曾任食品学院食品工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常就大家关心的时事话题与学生交流,引导同学们对时事的理性思考和正向反馈,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大家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奋发图强。
严师慈母,刚柔并济
王老师对待学生温柔又负责。她经常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与学生谈心排解学生压力。不论再忙,她总会为学生留下一扇门,认真倾听并给出诚挚的建议,她从不吝啬将自己的知识和人生经验分享给学生,竭尽全力为学生解决问题。同时,王老师对待教学和科研也始终一丝不苟、充满热情。她认为学习和科研是学生的立身之本,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自信从容的工作和生活,不枉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此外,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构筑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她对学术科研态度和学术诚信绝不含糊,强调诚信为本,脚踏实地。她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事无巨细的为学生出谋划策。她常说,在学校不教给学生的东西,日后社会可能会以残酷百倍的方式教会他们。怀着这样一颗如慈母般体贴学生的心,她矢志不渝,身体力行,在平凡中诠释着伟大的含义。
因材施教,差异培养
在王老师眼中,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她从不将目光只关注在那些闪闪发光的金子,更能看到蛰伏的石子,耐心将它们雕琢成璞玉。对于每一位研究生,在入校之初她都会单独跟学生谈心,掌握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并与学生讨论将来的发展规划,确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重点。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的选择课题,制定培养计划。比如有的同学想要继续读博、从事科研工作,她就选择学术性强的课题,在科研思路和方法方面多多提点;而有的同学打算毕业后去企业工作,则选择应用性强一些的课题,并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实用技能。她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发掘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发挥优势,提高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与同学合作竞争,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亦师亦友,携手前行
三尺讲台,恪尽职守,是良师,亦是益友;言传身教,传承不息,是蜡炬,也是春泥。王凯老师用真诚无私,育人为乐之心引领学子在求知路上携手前行。
学生a:在确定导师前,我曾为日后的科研生活而担忧不已,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王老师,她设身处地的帮我理清了很多困惑,让我坚定了科研学习的决心。王老师不仅知性、有气质,而且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很关心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也尽心尽力地帮我们想解决办法。她希望我们能在轻松的状态下全身心的钻研学术。王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良师,更是我们的益友。非常有幸能成为王老师的学生,得到她的教导和帮助,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也非常感激。
学生b:和蔼的王老师不仅是我们学术上的导师,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她总会从她的自身经历出发,启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王老师的“唠家常”让我们受益匪浅。学贵得师,能在三年研究生的时光里遇到“最受欢迎”的王老师,是我们莫大的幸运!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2 食品学院徐振林老师

徐振林,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畜禽产品精准加工与安全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广州)副主任,入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主要从事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已培养毕业研究生26人,在读研究生30人,其中4人次获国家奖学金,5人次获国家留基委公派联合培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最大程度挖掘学生的科研潜能,锻炼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专业型食品人才。

平等交流,共同进步

徐振林2011年博士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同年进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从事博士后工作,2013年出站聘副研究员,入职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2014年聘青年教授,2018年入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19年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1年入选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期间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学一年。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控制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以及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等成果。现担任畜禽产品精准加工与安全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广州)副主任、广东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营养学会食品营养与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食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
徐振林热爱教育事业。自入职以来,坚持以食品安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为主要方向,带领研究小组不断探索,求实创新。为了保证研究生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徐振林经常组织研究生开展课题专项探讨,通过前沿文献阅读与讨论、邀请同行参与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断锻炼研究生项目写作能力。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0多项。为了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徐振林专门组织研究生翻译关于“如何提高英文论文写作能力”的专著,并进行宣讲。同时,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有论文写作经历,经常加班到半夜为学生修改论文。近年来已指导研究生发表sci论文63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00;申报专利30多件,获得授权16件。此外,徐振林还注意因材施教,一方面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开展基础研究;另一方面,以专业型研究生为主开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开发。迄今通过产学研合作,已开发各类快速检测产品30多个,其中组胺快速检测卡(已成为国家市场总局快检方法kj202130)、米酵菌酸快速检测卡、河豚毒素快速检测卡等多个产品为国内外首发。
自入职以来,徐振林已培养毕业研究生26名,其中4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5人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联合培养,3人次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华南农业大学丁颖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职教赛道金奖1项;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
作为导师,徐振林秉承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一名优秀导师:(1)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基础,选择合适的课题,鼓励学生自由探索;(2)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放手让学生开拓自己的想法,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关键性的指导和建议;(3)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组会、面谈等机会,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研究组内培养和谐、团结、协作的关系,发挥各自优点和长处;(5)鼓励学生写作。支持学生阅读文献、发表综述和论文,培养归纳汇总和写作能力;(6)积极与学生如朋友般相处。及时关心学生生活状况及心理状态,频繁交流沟通,让自己与学生共同进步。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3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张巍老师

张巍,1983年1月生,湖北天门人,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土-水-结构耦合大变形数值模拟方法与应用。2010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05年-2015年工作于广东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2017年至今任职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2021年任土木工程系主任。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高被引sci论文4篇。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3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

亦师亦友、携手前行

张巍,1983年1月生,湖北天门人,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土-水-结构耦合大变形数值模拟方法与应用,兼任广东省岩土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力学学会会员。2010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05年-2015年曾工作于广东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丰富的水工岩土工程设计经验。2017年至今任职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2021年任土木工程系主任。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5项,在岩土工程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高被引sci论文4篇。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3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张老师潜心教学与科研工作,科研成果突出,深受研究生爱戴,主要事迹如下:
学术科研方面,勤勤恳恳、成果显著
身为科研工作者,张老师态度执着、思路清晰严谨、勤勤恳恳,每日清晨,学生早早的就能见到张老师的身影,晚饭时间,当同学们离开办公室时,还是能看到张老师办公室亮着的灯光,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
张老师始终保持着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科研上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针对岩土工程中常见的滑坡、泥石流等大变形问题,提出了岩土工程大变形数值模拟的光滑粒子有限元法(spfem)基本框架,并将其推广至动力与耦合分析,又进一步实现了三维gpu并行计算,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值工具。
在张老师的影响下,课题组的学生们都很自律,不需要老师额外督促就会主动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尽管是节假日,也总能看到学生们在实验室忙于科研的身影。
研究生教学方面,循循善诱、重视实践
在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张老师是思维敏捷的授业者,寓教于乐的践行者。在课堂上,他循循善诱,注意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和思路,激发学习兴趣,他根据课程知识结构讲授,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使学生有所收获。“听的说的总会忘的,动手做的才能记得”,他并不只是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讲授课程理论知识,而是让每位同学都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去做计算分析,使我们可以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使大家由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去汲取知识,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们收获满满。
研究生培养方面,科研育人、润物无声
传道上,为了让新生们更好地适应研究生生活,张老师早早地就将学生们召集起来,通过线上组会的形式提前让学生感受课题组的学习氛围;在面对跨专业考研、担心自己学习进度跟不上节奏的学生时,张老师会耐心地与学生们分析学科交叉的优势,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教材,同时也勉励学生:无论之前底子如何、基础怎样,只要保持一颗纯粹的求学之心,必有回响。张老师的举动,无疑给内心不安的学生吃下了定心丸。
授业上,张老师常说,“硕士研究生求学,就像是打兔子,我告诉你们兔子在哪里,怎么打,而你们负责把兔子逮回来”。所以,尽管张老师身兼数职,但每次进入一项新的研究工作时,张老师总会提前将文献浏览一遍,哪怕是碎片化的时间也会利用起来阅读,掌握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再把相关性极高的文献筛选出来给学生们。在具体的研究中,他会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差异,因材施教,调整每个人的研究课题。
解惑上,张老师常说“围绕研究内容,制定完备的的方案再发力实验才能事半功倍”,当学生实验遇到问题时,尽管工作再忙,他也会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与研究生一起做实验和讨论问题、一对一地给予帮助,这是他坚持许久的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让我们将学生时代所学的内容与就业后的工作相衔接,在巩固本领的同时积累经验,张老师会将手上的工程案例交予学生实践,鼓励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际。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张老师会给学生们分析就业选择,主动联系就业单位进行推荐,默默付出,细细耕耘。
日常生活方面,亦师亦友、携手前行
张老师不仅是学生们的学业导师,还是生活导师,他为学生身心健康着想,学生身体不适时,总能接收到要注意休息的叮嘱。身为平凡人,他认真生活,乐于分享,善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张老师推崇劳逸结合,鼓励学生多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学习之余,他也经常组织团建活动。在师门聚餐时,他会分享自己求学时的经历、会教我们如何应对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组队去溜冰时,他会分享技巧,让我们在实践中感悟;在钓虾时,他活跃气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他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鼓励、指引着我们,抚平学生们的焦虑,点亮学生们的心灵。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张老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以优秀研究生的标准培养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自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最大的成功莫过于被学生认可,现在张老师得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认可,还有学生们的敬佩与感激。在学习科研上,传道授业解惑,在生活上,亦师亦友,循循善诱。天涯海角有尽处,师恩绵绵无绝期,老师的诲人不倦、无私奉献,促使着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的追求,到达理想的彼岸。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4 材料与能源学院胡传双老师

胡传双,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能源学院院长,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负责人。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木质复合材料及家具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华南地区的木材加工与家具工程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从理论和方法上对木材加工与家具工程技术与工艺改进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主持和参加课题33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林草局梁希林业科技奖二等奖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兼任《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木材加工机械》、《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术期刊编委。

人生正道是沧桑


胡传双老师在教学上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自2005年回国参加工作以来,胡老师全身心投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对学生毫无保留、倾囊相授。目前,已经培养了30名毕业研究生。作为一名导师,胡老师不仅在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而且能主动并耐心地关注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系学生的全面发展,言传身教,亦师亦友。
胡传双老师经常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鼓励学生多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实际问题中检验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同时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提出创新。在胡老师的虚心教导下,学生们先后斩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十届“赢在广州”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以及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之乡村振兴专题赛优胜奖等荣誉,促使学生们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成长成才。
胡传双老师始终心系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鼓励并帮助学生树立学术志趣,开拓学生们的思维,立志做一流学问,争做一流贡献。胡老师在授课方面积极创新,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是学生们科研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胡老师的教导下,学生不但勤于治学,还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并收录于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并积极申请发明专利以及获得相应荣誉。
胡传双老师始终以潜心治学来鼓舞自己,同时也激励学生,坚守做科研要做到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胡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体现在科研的方方面面。无论教学任务以及学科建设工作多么繁重,课题组每周一次的学术交流会他基本按时出席,给学生指引方向,阐释疑惑,少走弯路。此外,胡老师经常通过微信、qq等方式与学生们分享高质量、高水平文献,引领同学们关注领域的最新动态。
胡传双老师不仅鞭策学生们做好学术,也非常关注对学生的价值指导。胡老师时常教导学生再为人处世方面要有广阔的胸襟。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防疫志愿工作,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做贡献。胡老师也十分关心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经常和学生聊科研之外的话题,关心学生心理活动,鼓励学生锻炼身体,热爱生活,支持学生在科研之外培养自己兴趣爱好。
胡传双老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深知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成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胡老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胡传双老师一直心系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学工作,既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去开拓视野和发散思维,同时又时刻关心学生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导学生。除此之外,胡老师对待学生的论文,会从各个方面严格把关、多层次推敲、反复修改。坚持培养学生创新科学的思维方式、严格把控研究进展、及时解决学生们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亦师亦友,遇事共同探索,达成共识;认真倾听学生,给出建议;教学生独立思考,发掘自身潜能。胡老师始终坚持教学、科研、指导工作,深入学生、以身作则,总是以他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鼓励、教育他的学生们。他时刻牢记师者的使命,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用耐心去演绎师爱。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5 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夏强老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在华南农业大学工作,现为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发表专著2部。担任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担任中国商业统计会、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资源与环境,生存分析,大数据分析分会理事;担任广东省统计学会常务理事;担任广东省现场统计学会副理事长。

与学生的双向奔赴

夏强老师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他牢记育人使命,热爱教学,关心学生,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等各种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指导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等。即使夏强老师工作忙碌,但他坚持每周召开组会,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分析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安抚学生的焦燥情绪。他倾心教育,融入了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情愉悦的、团结协作的实验室氛围。
在思想引领方面,夏老师非常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他常说,对一个搞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勇于坚持真理是一种必备的品格,这就需要我们对许多事情和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决不能人云亦云。但是, 探求真理并不等于怀疑一切。他告诫学生要爱党、爱国、为人应该正直、坦诚,既不要自视清高,也不要曲意附众。这些意味深长的教诲充分显示了夏强老师希望学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夏强老师也常常了解我们的思想状况,鼓励我们加入共产党,积极接受党的教育与培养,建立优秀的人格品质。
在科研指导方面,作为学生,有时候生活作息难免有些不规律,讨论问题有时会比较晚,但夏强老师总是会及时回复我们的问题,并且对于一些用文字没有办法解释清楚的问题时,夏强老师会通过语音或者视频来指导我们;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从来不会嫌弃学生,每次都是很耐心的讲解,即便一些问题很基础;对于在论文方面遇到的问题,老师总是尽他最大能力帮助我们解决,对待学生的论文,老师会从各个方面严格把关、多层次推敲、反复修改。在日常的学生培养中,夏强老师积极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讲座主题非常贴近我们的研究方向。老师坚持每周每个研究生的组会汇报制度,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严格把控研究进度、及时解决研究生们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管这种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在就业推荐方面,对于想要工作的同学,夏强老师会鼓励学生在研究生最后一年积极参加实习,保证学生在找工作时能有一些符合单位招收要求的实习经历;对于继续打算深造的同学,老师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指导。有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遇到瓶颈,他便与其一起寻找解决办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让学生倍感温暖。
在人文关怀方面,在我们刚步入研究生生涯的时候,夏强老师就开始了解每一位学生对未来的打算,对有不同计划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并且有许多同学是跨专业考研的,老师会结合每位学生的水平给出不同的方向,做到了因材施教。在生活中,夏强老师平易近人,关爱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由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时,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夏强老师也会在过节时关心我们这些不能回家的同学。对于一些经济稍困难的同学,夏强老师会给同学介绍一些校园勤工,使学生在经济上的问题得到缓解。同时,夏强老师还会关怀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鼓励我们在闲暇时间多增强运动,告诉我们科研是一场持久战,身体是我们的根本,要兼顾学习和身体。
在心理疏导方面,夏强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平时即便工作很繁忙,也会找学生聊,以便了解学生的近况,对于在学业研究上遇到困难的学生,夏强老师也会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当遇到其他问题或困难时,夏强老师会引导学生调节负面情绪,积极乐观地面对问题,用心学习,开心生活。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6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肖德琴老师

肖德琴,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华南热带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带头人,广东省精准农业战略规划专家。致力于动植物生产监测与管控、农业物联网与产业大数据等科学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一直把“让农业更智慧,it重构农业”作为人生格言,长期深入农业农村第一线开展农业信息化推广工作。主持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广东省重点研发专项等科研课题5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登记30余项,拥有国家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5部,参加编著3部,获科技奖项5项,sci/ei收录50余篇。

秉心克慎,奉植惟勤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肖老师时时、处处、事事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对党和国家忠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艰苦奋斗。肖老师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始终致力于发展智慧农业,同时践行新时代使命,助推乡村振兴。在科研方面,2020年,老师带领实验室团队,与包括罗锡文院士团队在内的多个团队合作,多次深入阳西进行数字化农业进行调研和现场服务指导,参与了阳西县数字农业示范县建设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可行性报告设计、实施指导等工作,为该县提供了生猪养殖大数据化的建设思路,并在阳西温氏新圩种鸡场进行了种鸡舍和的孵化舍的智能监测与环境调控应用示范,效果得到当地领导及企业的高度认可,加速了该县创建数字农业示范县的步伐。同时,肖老师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培训班授课老师,还为粤东西北地区市县的科技特派员和驻村书记进行授课,并到当地实地指导,协助解决制约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老师致力于通过乡村振兴在社会各界传递正能量。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老师主张“先做人,再做事”,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不以科研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避免学生产生急功近利、浮躁不实的作风。另外,老师始终高度重视研究生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坚持亲身、系统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整个团队形成了风清气正、团结向上的科研氛围和团队文化。学为人师,为人师表,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立足一线,做好学生培养的引路人
肖老师在立德树人方面颇有心得。她给学生树立了八项规范:不迟到,不缺席;爱整洁,有品位;有礼仪,懂感恩;爱学习,肯专研;有理想,有业绩;不怕苦,不怕累;听指挥,加油干;喜欢智慧农业。她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学生进行生活以及科研实验的交流,既不吝啬对学生的夸奖,也会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力求将学生培养成有品德、有担当、有能力的社会栋梁。另外,她还注重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遇到问题不要闭门造车,应敢于说出来,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进行思维碰撞。
在学习和工作上。肖老师重视以下几点:
1.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想法。她会热情与学生们交流,询问学生是否有喜欢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生为兴趣而努力,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上有所得、有所成,做“快乐科研”。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在科研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坚持每周与所有学生开组会,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严格把控研究进度,及时解决学生们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管这种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她始终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并乐此不疲。同时,她还要求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态度必须端正,注重各种细节,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工作,当日事当日毕,并且会亲自检验学生每天的学习成果。在批阅学生的论文时,会从各个方面严格把关,多层次推敲、反复修改,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3.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她会单独与每一个学生谈话交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制定一份独特的培养计划。肖老师不仅会在科研上给予帮助,还会在就业方面提供建议。对研一、研二的学生主要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等;对研三的学生则侧重在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学生进行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她也会教给学生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像如何写求职信、如何参加面试、如何修改简历、如何注意仪表和举止等。
而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师也会时常关注同学们的各种动态,涵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了瓶颈,或是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老师会用自身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团队的大家长,在闲暇时,她还会和同学们一起举办团建活动,如带领学生徒步校园、爬山等;又或是通过给同学庆生,来帮助同学们有效缓解科研压力。
肖老师与我们一众学生,亦师亦友——她遇事与我们共同探索,达成共识;她认真倾听我们的声音,给出建议;她教会我们独立思考、自主发展,激发自身潜能……她始终关怀、关注着学生,始终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力量鼓励我们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努力向更高的科研台阶迈进。在肖老师的指导下,很多已毕业的师兄师姐都已在很多优秀单位就职,既有像华为、字节跳动、阿里、工商银行等的名企,也有像佛山税务局、广东省人民医院、供销社等的优秀事业单位,还有像河南农业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贵州凯里学院等高校,可谓桃李满天下。
知行结合,勇做智慧农业的领头雁
肖老师主持了许多重点项目,如:(1)“十四五”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生猪生长及健康状态感知技术与装备研究”(2)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3) “河源东瑞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猪只智能估重技术”(4)“基于物联网的洗消智能控制装备及监管系统”(5) “碧桂园生猪智能养殖管理系统及可视化展示软件”(6) “5g技术在生猪中的建模和场景集成技术研究”(7) 梅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项目咨询服务(8)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研究项目“主要饲养动物生理生产与环境数据采集规范”(9)广东省重点研发专项:动物精准养殖信息全面感知大数据平台示范应用(10)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生猪健康识别、环境控制技术设备研发及应用示范(11)广东省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多源信息融合的畜禽异常信息检测关键技术研究(12)广东省重点研发专项:作物生产多维信息感知大数据平台示范应用(13)广州市科技计划:基于多维大数据的南方蔬菜重大害虫暴发机制及预警模型研究(14)2019年省级乡村振兴战略专项:广东水稻田间长势监测系统(15)2018年广东省云浮市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生猪健康识别、环境控制技术设备研发及应用示范(16)广东省农业厅,互联网+蔬菜安全产销服务平台集成与示范(17)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南方蔬菜重大害虫快速监测及预警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18)广东省科技计划,基于视频追踪的后备种猪运动大数据采集与应用技术研究(19)广州市科技计划,桔小实蝇诱捕追踪与计量优化算法研究(20)农业部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于物联网的作物生长现场高质量图像采集装备研究(21)广东省科技计划专业镇项目,惠东县梁化镇蔬菜专业镇信息网络服务平台(22)科技部“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子任务,农业现场生产环境高质量图像监测关键技术及其设备研发(23)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水稻-稻田环境系统重要信息的快速获取与解析研究”子项目。
深耕农业,科研创新成果累累
肖老师在农业科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
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1)聚集和培养一批高素质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自2005年以来,培养了50多名硕博高素质复合型智慧农业人才,分别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华为、阿里、字节等政企事业关键部门工作。
(2)推进智慧养殖、种植技术不断创新。从2009年开始,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研发熟化智慧养殖和种植的算法、装备及管控系统,开发了生猪热红外图像目标检测、水禽行为监测、蔬菜害虫分类与识别和害虫监测预警等一系列算法模型;研发了作物长势监测仪、物联网虫情灯、动物健康监测仪、3d猪只估重仪、猪只盘点仪和巡检机器人等一系列智慧农业装备;搭建了广东省动物养殖、作物种植信息全面感知大数据平台等一系列管控平台。
(3)积极推进智慧农业产业化服务,促进畜禽养殖、作物种植产业转型升级。在华南农业大学建设农业农村部华南热带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以“it 重构农业”“科技创新、 融合未来”为主旨,潜心研发智慧农业感知装备、算法、模型和管控平台,推进智慧农业示范应用与产业转型。
二、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肖老师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秉承科技振兴乡村的理念,利用专业优势推进数字农业产业化。
(1)利用智慧农业科技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方案。自2017年以来,带领农业大数据工程中心团队为清远市、梅县、阳西等地区进行了智慧农业规划,建设方案大部分都已经公开招投标并逐步实施落地。
(2)为企业开展智慧农业系统技术服务。带领团队为广东东升农场有限公司、温氏集团、顺丰集团、省供销集团、华农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华农大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提供智慧科技支撑服务。例如在大埔县顺兴和兴瑞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蜜柚基地推行“高校+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提供安全溯源和建立蜜柚品牌提供服务。采用智慧农业系统指导生产,实现果园农产品有效追溯和标准可控。目前果园产的蜜柚已经远销欧洲、俄罗斯和中东等十几个国家。
(3)利用智能化技术开展科技扶贫服务。自2008年以来,长期走访、调研贫困山区资源,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扶贫策略。以技术推广为先导,邀请行业专家开展现场指导及理论培训,在贫困地区建立示范基地,促进农业技术落地。例如在博罗农业局和清远农业局推动下,将传统蜂箱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实现对养蜂环境和蜜蜂活动的智能监测——蜂农可通过智能手机和pc两种终端实现对蜂箱的无线监控。该成果在清远市龙颈镇的南星村等三个扶贫村、清远市连南县和惠州博罗等地进行了初步应用。
(4)智慧产业园建设服务。自2018年以来,带领团队向增城、怀集和博罗的丝苗米产业园、阳西数字农业示范县、清远连州蔬菜产业园、梅州市乐得鲜蔬菜产业园、从化花卉产业园等园区提供咨询或智慧工程实施服务,推动学校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5)智慧农业技术培训推广服务。在全省各地进行农情监测与管控设备系统的部署与应用。推广过程中,本项目共举办专题技术宣传、培训63场次,培训政企干部与技术人员6850人次,编印了纸质和电子宣传资料发放给各级农业部门和农户,以发放宣传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普及数字农户有人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另外,肖老师还获得过多项荣誉,如:(1)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耕地质量变化快速检测评价及信息系统建设。(2)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一等奖,获奖项目名称:水稻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3)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产学研用合作的农业院校地理信息教学改革与实践。(4)获“基于物联网的猪只健康移动监测装备”获“创客中国”物联网+畜牧智造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5)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实蝇害虫快速监测系统应用及推广。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7 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孙道宗老师

孙道宗,男,汉族,副教授,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承担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4项;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省部三等奖1项;广州市科协优秀学术论文奖1项;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后发表论文9篇,专利14项。春风化雨十五载,他能够深切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者,方能教书育人”这一深刻道理并躬身践行。他的敬业精神在广大的教师心目中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他铭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明德以修身 笃志而行知。

有踏入华农付育心,耕耘岁月不辞辛

一、躬身育才铸师魂
孙道宗,2003年7月于华南农业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于华南农业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13年7月于华南农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于2006年至今在华南农业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一路走来,已是十六载。作为系主任,孙老师深知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在科研方面孜孜不怠勤勉努力,毫不懈怠,同时在教学方面对学生心细于发,育人育德,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言传身教,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他以身作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在备课时,他能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开展教学研究,研究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他深刻明白刻苦钻研并做到精益求精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是师德责任感的体现。在教学中的教学技巧、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学生的威信。教育是一门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孙老师优化自身形象,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把外在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在行为、气质、素养上不断提高自己。
行动远胜于高谈阔论。孙道宗老师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争当名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科学管理塑学风
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石,质量立教、质量立校是一所学校永恒的主题。他倡导科学管理出成绩,面向管理创效益。整体把握班级、学科现状,具体分析数据背后深层原因,切实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加强纪律卫生建设,加强集体备课、主动辅导,抓好教学实效性,注重每一位学子的健康成长。
他以身作则,善于决策,顾全大局。他重视学生思想建设,并按照“制定规划、重点培养、规范程序、保证质量、积极发展”的思路开展工作;他重视学生就业问题,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为华农学子辅填就业之道。
他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适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式,不断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积极探索研究性实践教学;完善实验室开放和运行机制,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重视“产学研”合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建“电子科联”,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极大程度的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以及开放度。
电子信息工程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抓好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孙老师说过:“农业工程,你一定要下地,做好的设备,只有下地了,才知道能不能符合农民的使用,我们要将智慧农业做好,一定要多实践。”。他躬身指导学生完成“现代智慧实验室的搭建”国家级项目1项,“基于对水体重金属的磁场表征特性研究的重金属浓度检测方法”等省级项目10项。同时,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孙老师总是鼓励学生敢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于尝试、突破、创新。
三、科研创新争先锋
孙老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完成相关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4项,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9篇,专利14项。“风送式喷雾机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获得了广东省农业推广奖一等奖;“农林用风送式系列喷雾机及控制装置的研究与应用”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农情信息获取技术及应用”获得广东省农业推广二等奖;“农情信息获取与水分管控技术示范及应用”获得省部三等奖。
孙老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深知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成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育人绝非易事。孙老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对事业怀着满腔的热忱和执着的追求,他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不断创造着新的业绩,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8经济管理学院齐文娥老师

齐文娥,女,1972年8月,中共党员,2004年7月起就职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曾连续获得“华南农业大学优秀党员·师德标兵”、“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工会干部”等荣誉称号。多年来积极指导研究生参加全国性学术挑战比赛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曾获“第十一届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广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老师”、“华南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

甘为人梯守初心

齐文娥老师刚刚毕业的时候想要成为一名光鲜亮丽的白领,后来转投教育行业,现已在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执教十八载,桃李芬芳,教泽绵长,我们时常暗暗庆幸,心怀感激,幸亏齐老师最终成为了老师,我们的求学之路才变得如此精彩绚烂。同学们选齐老师为导师的理由各有不同,有的人说,因为和齐老师是老乡;有的人说,是之前毕业的师兄师姐强烈推荐;最令人感叹的是,有人说,读本科的时候认识齐老师,为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便下定决心要报考研究生加入齐门大家庭。齐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初识其名,久居人心,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齐老师的温柔知性,散落在我们读研的记忆里,是海面上的灯塔,是夜空中的星星,有她在前方为我们的科研生活指路,我们感到非常地踏实和安心。她的温柔和耐心让我们坚定“必须把事情做好才算不辜负她对我们的好”。有同学说,“齐老师非常忙碌,有时候也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情绪,但是她也会在新年的第一天和我说跨年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让我知道,我原来也是被老师期待着的。”有同学说,“之前我情绪崩溃忍不住哭了一场,后来才知道老师那段时间都在局促不安地反思自己是不是指导方法错了,然后很耐心地给我加油鼓劲,在她的开导下我才走了出来。”有同学说,“老师之前把我送到产业园学习,离开的时候千叮万嘱那里的人一定要照顾好我,分别之后也每天和我联系了解我的情况,为我的学习之路保驾护航。”她告诉我们要做有意义的事,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她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洒下知识的种子,守护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大树,成为庇护他人的绿荫。她就是这样,每一句话都带着温度和力量。
齐老师常说“我们埋头做事的同时,也要记得抬头看路”,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齐老师都是如此,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很多同学在研究生生活之初,一腔热血,满怀憧憬,希望在学术道路上屡创辉煌,但很快陷入迷茫,知识海洋之浩瀚,令人不知从何下手。这是齐老师第一次指引我们“抬头”,新生入门时齐老师总会细致地了解同学们原来的专业和兴趣,了解同学们需要的帮助,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师门能够提供的资源为学生将要开展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和帮助。此外,师门内部还会开展以老带新分享会,高年级的同学为新同学解疑答惑,分享学术经验,让研究生新生快速适应研究生生活,学术研究上尽快步入正轨。做学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执着而钻进牛角尖、遇到过不去的坎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是齐老师又一次指引我们“抬头”,老师会开导我们抬头看清自己的目标,明确自身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和我们共同探讨是否有其他的解决办法,陪我们在做学问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还有更多更多齐老师指引我们“抬头”的故事,调研、参赛甚至是举办比赛,求学、求职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老师的谆谆教导让我们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埋头苦干是必须的,但是只懂埋头,我们很容易失去前进的方向,抬头看路就是为了明确我们的目标,即便过程中可能走了弯路,但我们最终都会到达正确的目的地。
求学路上她是我们可敬可爱的齐老师,生活当中她是对我们关怀备至的“齐妈妈”。她会在端午节前给每一位学生安排好粽子礼盒;作为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科学家,她会在出差回来时特地带上冰镇好的荔枝给同学们品尝;她会在中秋国庆——大闸蟹正肥美的秋日,特意开车回校给这群离家求学的孩子送上刚蒸好的热气腾腾的大闸蟹;她也会在繁忙的出差路上依然挂念着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为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欣喜;她关注着我们的毕业去向,为想读博的同学推荐导师,加强学术能力的培养,督促想考公的同学加快论文写作进度,争取备考时间,她时常关注各类企业的招聘信息,为我们推荐一些好企业,帮助我们拓宽就业渠道。
齐文娥老师就像是我们读研生活的一道光,她会在关键节点拉我们一把,带着我们一起奔跑,让我们循光而行;她授人以渔,乐此不疲甘为人梯,为我们提供了肩膀,让我们看得更高更远;她以德施教,立德树人,守住了她为师的本心,也守住了我们求学的初心。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9经济管理学院杨学儒老师

杨学儒,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mba中心主任,旅游管理硕士点学科带头人,省智库农业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南方经济》编辑。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广东省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计划评审专家;零点科技、东润农旅等咨询专家;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专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创新创业专委会常务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创业理论与三农情境独特性,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独著学术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1部入选农业部规划教材),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心系学生,一心育桃李。杨学儒老师自从教以来,一直牢记着教师的使命——知识的传播者。三尺讲台见证着辛勤。杨老师坚信加强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世界。在担任了本科生课程《创业管理》、《管理学方法论》和《管理学方法论实验》《专业论文写作》等课程主讲教师与《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团队负责人的基础上,还先后担任研究生《现代管理学》、《管理研究方法》和《旅游管理前沿》等课程主讲教师,并担任2020级硕士管理班班主任。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下,您言传身教,用知识浇灌着一片又一片待开拓的土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杨老师深知现有的学科知识无法解决快速发展的管理实践涌现的新问题,他不断加强自身科研,紧跟学术前沿;不断践行教学改革,创新教法教案。杨老师主编了《农业创业管理》和《管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教材,两本教材都在知识体系、教学侧重和知识呈现等方面,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进行了大胆创新,成效显著,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比如,《农业创业管理》教材出版当年即入选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并被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为2019年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优秀成果(教材类),获得第五届广东省卓越人力资源教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在课余时间,杨老师创立了“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微信公众号,分享自身做学术的经历和亲身体验的科研精神,致力于提供免费的知识分享,哪怕在课堂外学生也能随时检索到所需的知识。
学识渊博,虚心学习。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杨老师在三农创业领域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较广泛的认可。他先后主持了该领域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个省部级课题,现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子课题,并在努力冲刺主持国家重点项目。杨老师在《经济研究》、《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管理科学学报》、《南开管理评论》、《旅游学刊》等顶级和权威期刊发表40于篇论文,部分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或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杨老师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他获聘担任全国一级学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专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创新创业专委会常务委员,多次受邀在创业领域重要学术会议邀请进行大会演讲、担任主持人或点评专家。但杨老师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仍旧保持初心,虚心学习应用最新的理论,取长补短,在科研上不断推陈出新。
一心为学,甘为人梯。杨老师一直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文献阅读的习惯,将目光投放在最前沿的管理研究中,不断地补充自身的知识体系,大胆地探索新的研究思路。杨老师坚持以自己的治学态度和奉献精神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学科繁荣和学术进步。杨老师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承接了《南方经济》的责编工作,他不仅坚持“为他人做嫁衣”做好审稿和编辑等流程,无偿地分享自己的新观点好方法,以帮助作者提升论文更上层楼,还发起创办《南方经济》创新创业青年学者论坛,培养和帮助青年学者。
教学相长,亦师亦友。虽然也有小小的代沟,杨老师总是以平等姿态对待自己的研究生,以“亦师亦友”为准绳。哪怕是生活上的琐事,老师也会用自己的经验提供建议,更不时带上特色的小吃和零食与我们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定期组织师门开展研讨会,通过这一形式了解每个人的研究进度并借此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推进大家的学习和研究进展;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忙碌的教学任务之下,带领学生前往企业调研学习,而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杨老师指导的研究生中已有两名同学到中山大学读博(当时老师还没有博导资格),连续三届研究生获得广东省“攀登计划”一般和重点项目立项,连续四届研究生获得全校文献综述大赛人文社科类一等奖、一届二等奖,指导学生发表ssci论文1篇,a类中文论文4篇,其它cssci论文多篇,一名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校优秀硕士论文。
平易近人,自信亲和。“笑盈盈”是杨老师的独特标签,他总用他的笑容拉近距离、感染学生。哪怕在学习或是研究中遇到何种难题向老师求助时,再大的焦躁不安也会在老师的关怀中烟消云散;杨老师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除了不时向我们分享自身的学术心得和经验之外,更在日常生活中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尺讲台,引经据典。谆谆教诲,播种理想。不辞劳苦,难忘师恩。得师如此,吾之幸也!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10 公管学院贾海薇老师

贾海薇,管理学博士;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人才;先后于西安交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任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持广东省哲社科、广东省软科学、广州市哲社科项目多项,主持广东省委宣传部委托项目多项;在sci(一区)、ssci(二区)等国际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农业经济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发表论文60多篇;兼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理事、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广东农村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等。

诲人不倦,言传身教

贾海薇教授,现任教于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人才,硕士生导师,博士生第二导师。
工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
悉尼大学、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访问学者
1993年毕业后于西安交通大学并留校任教,2001年底调入华南农业大学任教,在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业绩突出:
(一)教学育人
贾教授自1993年一直坚守教学一线,自2002年起开设了“管理学原理(双语)”(20年)、“公共管理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等,2010年公管学院招收硕士后,开设“博弈论与公共管理问题”、“城乡基层治理专题”、“公共管理心理学”、“乡村治理与制度建设”等课程,评教成绩长期排名学院前10-20%。
1.课程建设
贾教授非常注重团队建设与课件建设,积极将老中青教师力量进行组合,目前“博弈论与公共管理问题”(2人)、“公共管理心理学”(6人)、“城乡基层治理”(4人)均是组团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团队研讨增强教师们相互学习促进。
作为课程负责人,贾教授坚持每个学期负责更新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计划、制作教学课件(分享给青年教师),以统一的大纲、计划、课件,对团队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进行全流程统筹控制,切实提升团队教学的组合优势。
2.课程思政
贾教授每个新学期都要按照国内外时事政治的最新动态更新课件。公共管理学科是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学生将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者与执行者,是全民公共福祉的维护者与创造者,课程思政的意义尤为重大。贾教授坚持将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的根本指引,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中国古典治国方略与西方近现代行政理论组合贯通,促进学生融汇古今、明论中西、眼观世界、脚踏实地。
3.教材建设
公共管理一直没有本学科的专业心理学教材,被不少学校所采用的《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并不适用。贾教授自2005年编写讲义,2012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公共管理心理学》,是国内公共管理学科的第一本(目前唯一的)的心理学教材;2014年7月获评广东省精品教材,同年10月入选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8年5月出版第二版;2020年参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厅遴选,并报送教育部参加全国遴选。
4.分类指导
贾教授始终坚持每两周召开学硕研究组会、设置mpa专硕指导组会,进行分类指导,通过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逐步补齐自己的短板、发挥自己的优势。贾教授非常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为全院研究生开办了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还为本师门学生定期讲解心理知识,帮助学生们应对学业就业压力、科学处理人际矛盾、精准制定发展规划、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全面积极的社会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与道德提升。
(二)科学研究
贾教授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广东省哲社科、广东省软科学、广州市哲社科项目多项及省委宣传部委托项目等多项,培养了15名研究生毕业,目前在读24人;参与国家社科重大、一般、青年等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一般、青年等项目等17个,积极与青年教师形成科研互动支撑。
贾教授在sci一区、ssci二区等国际刊物发表了高质量论文5篇;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农业经济问题》、《行政论坛》、《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改革》、《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日报》等发表论文61篇;被《新华文摘》要点摘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
(三)社会服务
贾教授坚持通过社会服务将公共管理理论应用于乡村振兴实践,开拓了“社会服务+教学育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培养三合一”模式。自2018年,贾教授带领本硕学生团队,以志愿者身份常驻广州中新镇三星村等村庄,以“智慧注入+志向导入”的方式,引导村党支部从“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成长为“广州市明星党支部”,并为乡村量身定制乡村振兴规划,帮扶村民脱贫,已有6名研究生驻村学习,切实了解乡村实际,在实践中感悟真知。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11 公管学院张雯闻老师

张雯闻,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挂职);从事农村教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参与多项广东省内地市“十四五”教育规划制定;连续两年荣获“民建广东省委会年度社会服务工作优秀个人”荣誉称号(2020&2021);多项研究报告获被中央办公厅采纳或获省部级领导批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我是张雯闻老师,自诩为5g时代的新青年。时光飞逝,回顾在华农参加工作的这些年,心中充满感激。感谢我的学生,是她们让我充分感受到作为教师的欢乐,感受到学生们的成长以及在工作中不断收获的成就感,坚定了作为一个优秀导师的信心;也要感谢学校和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们,对我工作的支持与帮助。
遥记得求学路上,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中穿梭,总有校训“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在眼前浮现。这句话也成为我参加工作,成为老师之后的座右铭。作为年轻学人,无论在知识或者处事等多方面都有待精进,但我想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至少至少可以以身作则,至少至少可以做一点尽自己最大努力的事。
传道、授业、解惑,身为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解惑人。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只有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有好的教育。我努力做到真心、诚心、细心、耐心地对待学生,以真心和诚心与学生交流沟通,使学生能敞开心扉;以细心和耐心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始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予以引导,不厌其烦地传授专业知识,反复修改学生的文章;并且尊重和信任学生,关心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希望成为她们人生路上的好同伴。
在工作中,我尤其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品质,我回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互动中形成学生培养。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也是情感的教育和素养的教育,在知识学习之余,有良好的情绪,多维的素养也十分重要。对此,我尤其支持我的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希望我的学生除了科研,鼓励他们在学生工作中发光发热,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此外,也要注重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让学生们在繁重的科研与学习任务中得以休憩和调整。
我常说“社会科学也是科学,不是拍脑袋。要重逻辑,重证据。”我多次指导学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例如,在2017年清华大学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国家级)中,我作为唯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赛并进入决赛,作品《农民子弟学校教师何去何从》被收入中国公共管理案例库。2020年,我指导学生参加中山大学“政务关注”省级社会调研大赛(省级),作品《教如何促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以广佛六高校为例》获得一等奖,该作品同样也获得华南农业大学举办的2020年丁颖杯发明创意大赛一等奖(校级)。
我也曾说过“在我这里大家都是可以犯错的,但是待人接物大家还是要多多学习”,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光芒,关键在于发错,关键在于自信,关键在于通过这一段求学的经历成为更好的自己。
正如孔子所言“教学相长”,在与学生们一路同行的过程中,我们同感受,同成长。也正是学生们寄予我在学术的道路上持续探索的勇气,不仅我是他们的老师,在更多时候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和学生们对我工作的肯定,我为自己的工作和付出感到欣慰,心中充满感激,我将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在求学路上成为更好的老师。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12 人文与法学学院倪根金老师

倪根金教授,男,教授,江西南昌人。现任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所长,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基地名誉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顾问,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副会长、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副会长,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农史研究会会长。

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一、潜心学问 学之榜样
倪根金教授执教38年,潜心学问,不断探索创新,成为我国农业史和林业史研究的重要学术骨干和代表人物之一。先后担任中国农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林业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邓演达研究会副会长等十几个学术团体要职;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汇考与综合研究”、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出版项目“救荒本草校注”、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研究”等纵横向课题40多项;在《中国史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农史》《中国中药杂志》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含合著、主编)《救荒本草校注》《生物史与农史新探》《中国传统护林碑刻辑存》等22部;二次荣获广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2019年),以及中国农史学会、华南农业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各级奖励20多项。一项项成果和荣誉背后,都凝聚着倪老师40年来对学术的挚爱和奋斗汗水。身教胜于言教,倪老师潜心学问、知行合一的作风给研究生们树立了仿效的典范,对科技史学科学风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教书育人 重在用心
倪教授视教书育人为大学工作第一要务,舍得投入。首先,强调全面育人,在传授知识同时,注意能力、品格的培养,如能通过修改学生新闻稿提高研究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安排研究生的下乡调研、口述史访谈来锻炼学生沟通、组织能力,努力打造德智体美的毕业生。其次,培养着重授人以“渔”,十分注重研究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科研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读书应博览与专精相结合;在授课中除讲前人的经验、知识外,还注重从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解决的思维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复次,教学突出实践教学,他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2001年起,他每年利用自己个人资源组织科技史研究生开展实践教学和田野调查;或带研究学术会议、各类调研和考察,让研究生们从历史现场寻找灵感,发现问题,丰富认知。使华农的实践教学成为国内科技史学位点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第四,育人不计时,倪教授社会工作多,时间紧,但对学生的请教从不拒绝,即使再忙,也会放下手头工作,悉心辅导学生;批改学生作业论文多是一字一句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平时他还通过农史所网站、微信不时向研究生推荐好文章。舍得在学生身上花时间是他突出优点。
三、关爱学生 桃李天下
倪教授对研究生予以春天般温暖,悉心关照。首先,平等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悉心指导,从不把学生做“学术民工”;他坚持有教无类,从不挑肥拣瘦放弃弱生。其次,关心学生生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他都及时伸出援手或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出差外地都不忘带点当地特产让学生们尝鲜,节假日不时请在校学生吃个“大餐”,改善下生活。再次,助力学生后续成长,他不仅帮助研究生就业提供信息、大力推荐;更为一些研究生继续深造介绍专业,联系导师,撰写推荐书;甚至学生在外读博士仍继续指导,南京农大夏如冰教授对此称赞不已。第四,关爱学生不分内外,对外校研究生求教,他也积极帮助,如广西大学博士诸位平,读研前关心帮助,博士毕业后继续鼓励支持他将传统农学技术创新利用,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在读博士贺旭博,自华工读硕士起就不断为其老中大校园建设研究提供资料和指导。又因对魏露苓老师博士论文的指点,以至她在论文出版的后记中称倪教授是“她的第二导师”。
二十多年来,倪教授培养了六十余名硕士生,为社会、为高校输送了不少高质量人才,其中成为处级行政干部的有十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也有十余人,像毕业生赵艳萍(学院副院长)、陈志国、黄素娟等已成为学术界后起之秀。倪教授因教书育人成绩先后被学校评为研究生优秀任课老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倪根金教授不仅在学术科研上为研究生指点迷津,同时也是研究生为人做事的榜样,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13 外国语学院黄国文老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会长,广东外国语言学会会长,cssci来源期刊《中国外语》主编,m.a.k. halliday library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eries语言学丛书(springer)联合主编;先后担任国内外25家期刊的编委或顾问。曾任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学会(isfla)主席。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威尔士大学博士;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多篇,编撰出版专著、教材多部。

以生态语言学为本、为道

黄国文教授是一位有37年党龄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38年。自2016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工作后,已经培养(毕业)了18名mti硕士和2名“生态学”博士,2021年获第四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黄国文教授先后在英国两所知名大学(爱丁堡、卡迪夫)获得两个博士学位,学术水平高,成为老师后更是立德树人,热爱学校和学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培养的多位研究生是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带头人,其中一位学生去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黄国文教授教书育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培养外语学生的“三农”情怀
黄国文教授通过课堂教学、科研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等途径帮助外语学生认识到要培养“三农”情怀,关心“三农”问题,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要懂农爱农、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学好外语。黄国文教授多次在全国涉农高校的学术讨论会和工作会议上做主旨报告,阐明涉农高校外语学生要有“三农”情怀的重要性;黄国文教授还多次在全国外语学术会议的主旨报告中讨论涉农高校外语学科建设的思路,并强调涉农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要有特色。
二、把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外语课堂教学
黄国文教授通过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等途径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新时代教育的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通过教学和研究说明价值引领、价值塑造和价值重塑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发表学术论文帮助学生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已经在外语学术界重要学术期刊发表6篇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论文。通过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带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黄国文教授作为第二参加者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与教学实践”项目获得第十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2年5月)。
三、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课堂
新时代中国努力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爱护生命;现在一般的外语课堂教学还是较少进行生态教育。黄国文教授通过课堂教学、科研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等途径帮助学生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价值观),理论结合实践,充分考虑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向国外讲述中国生态文明的故事,通过生态语言学研究展示语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程中的作用,探讨环境怎样影响语言、语言怎样影响环境的问题。黄国文教授与学生合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8篇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其中6篇发表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国际期刊)。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黄国文教授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学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认真备课,关注更新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学术研究前沿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研究难点和热点;黄国文教授的教学特别注重中国的语境,强调问题意识,总是把解决中国的问题放在首位;他从来不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上课也不是“满堂灌”,而是通过课堂讨论、课前课后阅读和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五、关爱学生
黄国文教授平

易近人,善于与学生交朋友,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解决困难。他总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耐心回答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擅长用简单的语言讲解高深的理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关心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态哲学观。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14 艺术学院金惠老师

从事服装设计教学及研究三十余年,为广东服装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传统服饰的创新,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国际化、时尚化的先行者。
主持第16届亚运会官方制服设计、广东省服装创新设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广东省纺织服装专业镇发展战略研究等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先后荣获“第16届亚运会最佳设计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礼敬百年-非遗楷模”等荣誉称号。

以设计点燃学生创意的火花

金惠老师是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在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金老师积极推动动画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主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获批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培育、支持戚芳妮、郑琳喆等青年老师荣获国家级青教赛二等奖、省级青教赛一等奖等诸多高级别奖项。金老师指导研究生在专业期刊核心发表论文、作品10余篇(幅),在各类专业竞赛中荣获金、银、铜奖10余项。
一、德育优先 立德树人
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金老师深刻领悟“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的政治意蕴,认识到党是领导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在教学工作中,准确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将思政课程巧妙的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针对多数学生的独特个性,金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后,在课程设置中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一直以轻松严谨的课堂气氛又富有深刻的学术内涵而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课后金老师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努力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工作等实际问题,已成为大家的知心朋友。
二、致力学术 活化传承
金老师以国家非遗“香云纱”的传承创新为契机,大力推动非遗产学研项目在艺术学院的落实,组建了校内外跨学科创新团队,并与香港理工大学成功合作研发了香云纱纳米镀覆技术,推动香云纱非遗与科技融合,帮助“香云纱”破茧成蝶。
近年来,金老师在《装饰》、《丝绸》等专业类高水平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设计作品近10篇,提出了“非遗+”香云纱设计模式,并应用“非遗+时尚”、“非遗+科技”等设计理念,以时尚化艺术形式活化、再现最具岭南特色的香云纱文化。金老师先后与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政府、佛山顺德伦教街道办、广东省蚕种所等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大力推广香云纱文化,为学生们营造出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环境。金老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破茧成地-香云纱时尚化巡展”项目在北京、香港、澳门、伦敦等世界名城展出,让更多人领略到“软黄金”的神奇魅力,其研究成果被中央电视台、环球网、新华社等百余家媒体的广泛报道。鉴于金老师在业界做出的巨大成绩,先后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等部门授予“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广州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广州创新英雄”、“广东设计推动奖”、“礼敬百年-非遗楷模”等荣誉称号。
三、潜心指导 递薪传火
依托百年农业老校的办学优势和自身学术特色,金惠老师努力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将产学研项目、美丽乡村设计项目较好地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元的教学环境,积极帮助学生的研究成果落地;推动艺术学院与广州各大博物馆的馆校合作进程,进一步盘活博物馆的文物资源,推动教育与文化的融合。金老师创新性地将研究生实践课堂搬进孙中山大元帅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指导的相关主题系列设计获得博物馆领导与市民的一致称赞,其设计作品在广州塔广州旅游信息资讯中心展览。为突出华农办学理念,金老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乡村振兴、林芝援藏、科技特派员等项目。同时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共同发起“首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推动广东省美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
金惠老师始终坚持“实践出真知”,坚持设计应超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应坚持在实践中找寻设计答案。近年来,金老师指导研究生在各项设计竞赛中获得多项大奖,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制服和颁奖礼仪服装设计”最佳组织奖与优秀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2020年中国大学生国际时装周最佳女装设计奖、第24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多彩贵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牛仔设计大赛二等奖、2021年"丝苗飘香、寻味广东"文创设计大赛一等奖等。科研方面,金老师指导学生在《纺织学报》、《上海纺织科技》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作品3篇(幅),申请外观设计专利14项等,使我院师生在业内影响力不断提升。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15 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志宇老师

赵志宇,法学博士,山西保德人,2003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现为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兼任“新时代广州理论专家宣讲团成员”、中共华南农业大学委员会党校教师、中共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道工作委员会党校教师,先后多次参加广州市及相关部门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宣讲。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编、著各种学术著作和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传道、授业、解惑

“如何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导师?”这是我成为导师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研究生导师,必须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带研究生以来,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一、以身作则,指引研究生行稳致远
作为研究生导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立场坚定、正确做人,方能行稳致远:一是要求学生树立坚定政治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必须在政治上过硬,在大是大非上站稳立场,让学生深刻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信仰。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并引导学生坚持“四个自信”,努力学习,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做好准备。二是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人生是一本书,把这本书读好是非常重要的。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要求他们在思想上积极上进,尊师善友,正确看待个人荣誉问题,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做事。
二、因材施教,指导研究生全方位提升学术素养
研究生入校就读后,提升学业水平是第一要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我具体做了以下事情:第一,实行分类指导。每个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基础不尽相同,因而在指导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于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列出一些基础的书目,让他们尽快完成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对于专业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鼓励他们多读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书籍和学术论文,尽快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并尝试撰写小论文,为之后的论文开题和撰写做准备。第二,指导学生做好学习规划。作为导师,我指导每一个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清晰的时间表,清楚自己某一阶段做什么时期,如专业课学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开题、毕业论文撰写与修改等,做到有条不紊,稳中求进,完成自己的研究生学习任务。第三,指导学生广泛参与学术活动。鼓励学生查阅学术文献,多渠道参加学术交流,以使他们增加知识储备,开阔学术眼界,在此基础上广开思路,形成敏锐的学术眼光和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第四,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可行的研究问题。通过与学生日常的学术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学术兴趣、研究特点和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想法提供参考意见,包括问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进而指导学生形成一个可行的研究问题,并鼓励他们积极去实践。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新梦工厂”等学科竞赛,学生累计撰写论文9篇。
三、教学相长,与研究生互勉共进
作为导师,我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必须要有大的学术格局与气度,秉持“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理念,坚信“教学相长”的道理。事实上,导师跟学生在学术上可以相互成就,并非单向输出。一般说来,导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比较厚实的知识基础,比较清楚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动态,但研究生作为年轻一代,他们思维活跃,看待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方法不同,这既是他们的特点,更是他们的优势所在。所以,在学术研究中,导师和学生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做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样对于导师和研究生的学术进步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亦师亦友,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人之交,贵在交心。导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亦是朋友关系。我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关心他们的思想状况。在学术互动中,我对研究生做到了宽严有度,多鼓励,少批评。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关心他们,通过交流大致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及个人情况,了解他们在读研阶段的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顾虑。能帮忙解决的,就尽力帮助;有些问题尽管帮不到,但能让学生把心理话讲出来,倾诉一下,也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他们的焦虑,让他们减轻压力,以较为轻松的心态重新投入学习中。
此外,有时跟学生一起打打球,或者让他们到办公室坐坐,一起聊聊天,当老师和学生能坦诚、真诚地进行交流的时候,良好的师生关系也随之而来。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在这个蓝色星球中,每个人都是星辰,
而老师们,
既是星辰,也是星辰的点亮者~

各个学院的候选导师已展示完毕,投票通道即将开启,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快来,我们一起给喜爱的导师投个票!

图文丨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会科研学术部
编辑丨张倩姿
初审丨 张彩虹 张秋雁许智帆
复审丨 王雅迪
终审丨杨姗姗


为您推荐